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包括“取消40集上限”“不严格限制古装剧数量”“抓好纪录片精品制作”“大力支持精品优秀动画片”等21条改革措施,被称为“广电21条”。
举措强调,要多措并举加强内容建设,增加优质广电视听内容供给——实施“内容焕新计划”,加强内容创新;改进电视剧集数和季播剧播出间隔时长等管理政策;改进电视剧内容审查工作,优化机制、提高效率;加强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宣传推介;加强纪录片、动画片精品创作;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推动优秀境外节目引进播出等。
举措规定今后电视剧创作将适当放开40集上限,这一政策将为优质长剧打开创作空间。
关于超长剧回归,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祥指出,电视剧长本身就是很重要的艺术特征。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时间跨度很大的年代剧等,足够长才能展现出复杂多变的历史时空,才能展现大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起伏。
“超长剧的回归就是让这些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舒展的表现姿态和表达空间,不用为了时长的限制大幅度的删减,牺牲艺术效果。”
同时,举措中也明确,“超长剧目可经特别审核”,这反映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坚决防止出现注水剧”的导向不改变,采取严格把关避免“注水剧”回潮。
胡祥表示,“当初剧集限定40集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出现‘注水剧’”。这一政策出台以来,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短剧,行业创作理念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广电21条”的出台是从具体创作生产的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
在释放创作活力方面,举措还提出季播剧排播自由化、古装剧调控灵活化,直接回应市场痛点,取消季播间隔一年的硬性要求。
内容创作上,举措鼓励题材开放,促进境外节目引进。鼓励改编境外优秀作品,支持高质量本土化创作——允许择取境外优秀作品进行高质量本土化改编,并不局限于放开日、韩IP;支持引进优质海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在卫视频道黄金时段播出;优化引进剧集指标分配,支持卫视频道等重点主体引进优秀电视节目,取消单一主体引进指标数量限制。
“广电21条”一经推出,行业反响热烈。举措打破原有行业的政策限制,更注重从行业实际出发。胡祥表示,这一改革积极适应了媒介形态与观众审美特点的双重变化。
“在媒介龙8形态急速变化的当下,特别是短剧、游戏、直播等新业态的冲击下,观众的审美特点和心理在发生急速变化,传统电视剧行业面临较大冲击。这就要求要进一步通过顶层设计释放行业的生产力。”胡祥说。
审查机制方面,针对卫视黄金档及重点网站首屏剧目,总局和省局将建立同步审查机制;电视剧完成片审查时限也将实现压减优化;历史、医疗等题材将由专家提前介入,协审时限不超过50天;在系列剧、情景剧和单元剧等类型中,试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的审查新机制。
这些审查机制的创新之举将显著提升审查效率,既为制作方节省时间成本,也促进生产方式的创新。
举措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的明确表述成为焦点。例如,支持优秀微短剧通过电视平台播出,拓宽内容供给渠道;省级卫视具备政策支持条件,可开设微短剧剧场等。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政策既充分肯定了微短剧的新兴媒介地位,也有助于改善其在移动端野蛮生长的现状,实现大小屏内容的双向流通。未来,优秀微短剧登陆电视将带来内容形态革新,其快节奏、强情节特性也势必会对传统电视剧叙事模式形成有益补充。
胡祥表示,“广电21条”一系列相关举措,构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政策组合拳。“这些都是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和更丰富的内容供给,更加注重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以及视听内容行业发展的本身的市场规律。” 据央视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其中“改进电视剧集数和季播剧播出间隔时长等管理政策”的表述引发广泛关注。
过去一个时期,电视剧行业有个怪圈:集数越长,广告越多。观众不得不一边吐槽一边“倍速播放”。其实,观众并非反感长剧,而是厌恶“无效长度”。上述政策调整实际上藏着观众对好剧的朴素期待:与其在烂剧里消磨时间,不如让每一分钟都值得回味。
这些年,电视经历了两次危机:一是遭受智能终端冲击,年轻人偏爱通过手机获取影视资源,电视开机率大幅下降;二是剧集迎来内容危机,好剧不多、优质剧集更新较慢等尴尬有目共睹。
为此,不久前,有关部门下力气治理“套娃收费”、明确要求开机简化操作等,这是提升开机率、解决“看电视难”问题的探索。如今,调整集数和排播规则,是进一步完善前述举措,并对观众“看好剧难”抱怨的一种回应。
这一转变背后是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升级,从“够不够”到“好不好”,从“填饱肚子”到“吃出滋味”。电视作为“家庭文化客厅”,需要兼容爷爷奶奶爱看的年龙8代剧、父母喜欢的家庭伦理剧、年轻人追的悬疑短剧。新规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正是为了打破“代际鸿沟”,让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政策只是第一步,关键要看执行。过去该行业有过教训:“限薪令”出台后,有的剧组搞出了“阴阳合同”;限集数后,有的剧拆成上下部“换汤不换药”。这次调整要避免重蹈覆辙,需加强一些细节工作。比如,“弹性”不是“放任”,集数不设硬杠,但备案审核要更严,防止“注水剧”卷土重来。平台可公开“弃剧率”“完播率”,让市场淘汰劣质内容。
今天,我们拥有海量内容,却经典不足。我们期待更多人能回望初心:电视剧的本质是讲故事,而不是算账;是打动人心,而不是消耗时间。 据工人日报